罗筱晓灿星财富
每年“五一”期间,音乐节都会遍地开花,今年也不例外。据不完全统计,在这5天假期里,全国各地举办的音乐节有近30场。翻翻演出名单,除了各路“老面孔”音乐人和乐队,还有多位以演戏为主业的艺人登台开唱。跨界,也成了今年音乐节上引人注意的新现象。
在很长的时间里,提起音乐节,很多人会自动把它等同于乐迷的狂欢节。演出者名气或许有大小,演唱风格可能迥异,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,“做音乐的”。这个标签,像是一条无形但又严格的界线,区分着谁能登上音乐节的舞台,谁又“不适合”在那里出现。
随着音乐节业态的发展,举办的频率越来越高、场次越来越多,同质化问题不可避免地出现了:地点不同,名称不同灿星财富,但演出阵容中能当作亮点吸引观众买票的,来来回回就那十多二十个名字。今年“五一”期间,就有好几个音乐人和乐队化身“特种兵”,5天参加了5个城市的5场音乐节。长此以往,行业内竞争越来越激烈,观众的“音乐节疲劳症”则越来越严重。
在此背景下,创新和改良是摆在每个音乐节品牌面前的课题。邀请演员或其他文艺界人士跨界参加音乐节,也就成了一种选择。
对主办方来说,跨界而来的艺人是舞台上的新面孔,能与其他音乐节差异化竞争。此外,跨界艺人往往自带流量,这既能吸引部分非乐迷的新观众买票入场,也能推动音乐节在更大范围内“出圈”。
反观艺人这边,一来可以借助音乐节的平台尝试开拓新的发展领域,寻找新的发展机遇;二来能帮助跨界艺人突破单一演员身份的局限,提升曝光率和商业价值。
就各地“五一”期间音乐节火热的现场来看,邀请人气艺人跨界助阵的尝试显然是起效了。不过,音乐节上也出现了观众为抢前排位置通宵“夜排”、粉丝因演出时长问题掀起骂战等事件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,是随着人气艺人而来的粉丝群体把应援的那套做法带入了音乐节,这必然会破坏享受传统音乐节轻松氛围的观众体验,引起他们的反感。此外,由于音乐节是全开麦的现场条件,向来被认为是对唱功的考验。跨界艺人要是唱砸了,很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舆论效应。
开唱有风险。不过,在最近的音乐节上,部分跨界艺人因为曾接受过音乐方面的训练或有舞台唱跳经验,演出效果也还不错。由此来看,人气艺人跨界参加音乐节的路径并非行不通,前提是他们要有足够压得住舞台的能力与实力。放大到整个业态而言,“引流”并非不可以,但要音乐节主办方在商业利益和艺术价值之间找到平衡点,在短期票房数据与长期业态环境之间找到平衡点。
1999年,在北京日坛公园举办了一次夏季音乐节,这被认为是中国的首场音乐节。在此后26年里,演出者换了好几茬,演出地点遍布全国,但“纯粹的音乐体验”始终是音乐节区别于其他文化活动最显著的标志。
可以预见,除了跨界艺人参演,未来音乐节一定会出现更多多元文化共存的模式。但无论形式与内容怎么变,音乐节想保持长久的生命力,其“以音乐为本”的内核都不能改变灿星财富,而这样的内核,需要主办方、观众、参演艺人以及其他与音乐节相关的各方共同努力来守护。
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